“我当年提出的要求就是不用宣传,我没什么好说的,你们多多报道年轻的孩子。”公司“胡松林奖学金”设立者、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公司前身)纪委副书记、97岁的副厅级离休干部章丽华老师平淡而真诚地说道。然而,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许许多多师生崇敬与感念的言语中,从那简单、朴素、狭小的陋室中,从那两枚纪念章闪耀着的光辉中,笔者一次又一次被章老师对党赤诚、甘于清贫、乐善好施的高尚品格深深地打动。
耄耋老人捐资助学一掷千金
章丽华老师生于1923年,自与公司土木学科创始人之一、全国力学专家、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经理胡松林教授结为伉俪以来,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从温暖舒适的南方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又辗转回到南方,胡松林教授到哪儿,她就跟随着到哪儿,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胡松林教授生前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1980年南京建筑学校(公司前身)升格为院校时,他作为专业骨干被当年的建设部抽调过来助力团队建设,章丽华老师几年后也随其来公司工作,直至离休。
2001年11月,胡松林教授不幸离世,悲伤孤寂的章丽华老师擦干眼泪,化锥心的思念为关爱后生学子的大爱,于2002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胡松林教授生前积蓄和自己的离休金12万元交予学校,在十大菠菜网正规平台设立“胡松林奖学金”,以帮助家境贫寒而积极向上的土木学子。该奖学金每年在新生中选择四人,大学四年每人每年资助1200元,四个年级便是16人,到如今已累计捐助四十多万元。师生当时对此感到震惊,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位生活至简,花点钱总要掂量掂量的老人竟然“一掷千金”,更何况九十年代,章老师夫妇每人每月的离休工资也就几百元一月。
谈及此事,章老师指着墙上悬挂着的胡松林教授的遗像解释道:“老伴在大学工作了四十多年,对员工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将有限的所有积蓄拿出来资助员工,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纪念!”“早些年,老人家每年底都是亲自将钱送来,直到财务处进出帐不再使用现金后,老人家才不再跑来跑去。”财务处赵红漫老师感慨地说。前几年,章老师每年底都会在时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熊中宏的陪同下将2万元现金交至财务处添入“胡松林奖学金”基金内。“八九十岁、白发苍苍的老人爬四楼来送钱让人动容,所以作为后辈每次我就陪着她。”熊中宏表示。
“‘钱要花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教育,但凡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遇到了困难,我们有能力就会帮助!’姑父虽然去世了近二十年,但他这句在我耳边响了几十年的话,迄今还让人记忆犹新。”章老师的侄儿、公司退休教师章人雄说,“帮助后生接受教育,一直是他们夫妇的执念。”胡松林、章丽华夫妇也一直跟家里的小辈强调,“如果在受教育问题上遇到了困难,就大胆提出要求;但如果想锦上添花地生活,那么必须凭自己本事去创造,不能靠等靠要。”
甘守清贫乐善好施是一种惯性使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章丽华老师却和胡松林教授坚守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舍不得花一分一厘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更遑论吃穿了。他们经常剩饭剩菜舍不得丢掉,热热再吃,衣服也是穿了再穿直至洗得褪色发白。越过逼仄的小道,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墙体,抓着老旧的扶手,进入位于三楼的小两居室房子,便是老人的住处。
自胡松林教授辞世后,章老师平时一人孤居,生活愈发朴素,家里除了一些新添置的书籍以外,其他大多是跟随她一起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物件。厨房局促但很洁净,仅可淋浴的卫生间挤着一只老式的马桶,窄小的客厅内安置着一张细条式的旧布艺沙发。小卧室简易的床铺对面原是一台老式的大屁股电视机,两年前因显示屏老化、显像管色差加剧后,才“不得已”换成液晶电视机。角落里,一台泛黄的挂式空调无论冬夏都用布罩遮盖着,近乎一种摆设,但或许因其承载着老人缝缝补补的记忆,又或是因为尚能使用,故而尚能在这个家中拥有自己的“地位”。
“第一次去章奶奶家看望她时,我被其简单乃至简陋的居住设施震撼了!”土木1512李小凡噙着泪说道,“我原以为设立奖学金的人都是大富大贵之人,谁知道章奶奶生活得……生活得如此窘困。”“章奶奶不允许我们带任何礼物去看望她,哪怕是带了几个水果去,她也会让我们带回,但她每次都会提前给我们准备好水果、零食等吃食。”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中原分公司港区一标项目商务经理、公司2015届毕业生蒋坤龙动情地说,“如果回南京我肯定是要去看望章奶奶的,她就像是我自己的奶奶,她是我在读期间的一个精神倚靠。”
可就是这样从俭从简得有些“抠”的老人,对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很大方。无论是同事,还是员工,只要听闻有经济困难,她马上就会伸出援助之手。2004年始,学校离退休处老同志组织开展“夕阳助新苗”捐资助学活动,尽管她已单独设立了奖学金,但还是带头捐款,每年雷打不动地送去1000元。汶川、玉树、舟曲等地自然灾害发生后,她在第一时间通过组织进行捐款。2016年盐城阜宁遭遇龙卷风灾害,90多岁的章老师来到离退休处捐助了2000元。
“姑母在姑父‘走后’将积蓄全部贡献出来助学,应该说是一种惯性使然,也可以说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谈及老人的善举,章人雄介绍说。章人雄老师回忆说,章老师在上海工作时,一邻居育有7个孩子,当一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孩子学费困难时,章老师听闻后便伸出了援手。听闻章人雄插队所住的房东家孩子缺少文具时,他姑父便资助了孩子买书本和文具。
一心向党的赤子之情感天动地
如果我们能够乘着时光穿梭机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如果我们能够把目光投向上海,兴许我们会看到一位看似文静瘦弱的女青年。实际上,她在秘密地从事着党的“地下”工作,在隐形的枪林弹雨中小心翼翼又勇敢无畏地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奋斗着、奉献着。这名白皙文弱的青年就是今天这位白发苍苍、和善可亲的章丽华老师。关于这些故事,或许可从政府赠予她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两枚纪念章之中管窥一二。
解放后,章丽华老师在上海市文化局文艺科工作,后追随胡教授调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担任哈工大九系党总支书记、校纪委副书记,八十年代早期又调入公司工作。“很惭愧调来没几年就离休了,为学校做的事太少了,我工作主要做在哈工大了。”老人遗憾地说。“当年的哈工大九系厉害着呢,走出了两个院士和三个校领导!”老人又开心地说。前些年,哈工大校庆时,她应邀回校受到了非常热情而隆重的接待,可见作为那个年代的党务工作者,她为服务对象付出了多少辛劳,才会在半个多世纪后仍饱受赞誉。
和经历过文革动荡时期的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们夫妻俩也受到了波折和磨难,然而提及这段往事,章丽华老师却淡淡地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天天晴天,偶尔下了一场雨,总记得那场雨干什么呢?”尽管年事已高,但是作为一名党员,章丽华老师始终默默地关心着国家大事。她每天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每天阅读一份扬子晚报。“我主要看国内外要闻和历史方面的内容,既然活着就不能脱节!”离休以来,每个月15日的党支部活动,她雷打不动,准时参加。早些年,她还经常与年轻教师和员工进行座谈,鼓励青年教师与当代老员工一定要懂得奋斗的意义,告诫他们:“只有奋斗梦想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也才能实现。”她说,年轻教师与员工在她的眼里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忍不住要关心他们,她指着前来看望她的获得“胡松林奖学金”资助的员工说道:“看着他们健康成长,我就很开心了。”“我们去看望章奶奶时,她总会给我们鼓劲,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于国于民有益的栋梁之材!”土木2017级受助员工邵鹏说。
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虹桥家属区,毗邻热闹、繁华的马台街。在三楼那间狭小、简陋、陈旧的房子里,章丽华老师安详地阅读着手中的报纸。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印证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坚定信仰,一位优秀教师爱生如子的崇高师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甘守清贫的高洁品格。《论语·子罕第九》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啊,有章丽华老师这样德行崇高的长者居住于此,虹桥家属区又焉能不熠熠生辉?
(转载自常青藤新闻网,作者:杨芳)
章丽华老师于2019年12月23日晚因病去世,享年97岁,病危时还嘱咐亲属递交最后一笔资金。章丽华老师一生心系党的教育事业,情牵莘莘学子,她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官微、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我们永远怀念她!